微信

全国咨询电话:18310880035

【北京房产律师】共有房产共有人能否请求法院强制分割共有房屋?

【北京房产律师】共有房产共有人能否请求法院强制分割共有房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编物权第八章共有规定中,关于共有物的分割规则是约定优先,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时,可以请求分割。对于共有物的处分和重大修缮、变更性质或用途的,约定优先,没有约定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

当事人信息

原告:刘甲。

被告:刘乙。

被告:周某。

案情介绍

被告刘乙、周某系夫妻,原告刘甲系二被告的独生女。2012年11月,刘乙、周某、刘甲购买万盛经开区子如路x号x号楼x号房屋,合同约定刘甲占90%,刘乙、周某各占5%。2014年5月,该房屋交付使用,同年8月办理了房屋产权证(x房地证x字第0***0号),载明该房屋为成套住宅,权利人为刘乙、周某、刘甲,但未对产权份额予以明确。刘甲与刘乙、周某因房屋装修发生争议,刘甲于2014年6月2日书面通知二被告停止装修该房屋未果。审理中,二被告明确表示不愿将其拥有的房屋产权份额转让。二被告仅有与刘甲共有的一套房屋居住,现暂住他人房屋。

原告诉求

请求依法分割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子如路x号x号楼x号房屋,判决该房屋中属于二被告的10%的房屋产权部分分割归原告所有,由原告补偿二被告2.8万元;二被告赔偿其擅自装修给原告造成的损失5000元。

被告辩称

该房屋系二被告出资购买,原告刘甲还承诺给每平方10元的装修费,至今未给。由于原告担心二被告在死前将房屋送与他人,原告要求其享有90%的产权,二被告予以同意。因此,该房屋属二被告所有,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裁判结果

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告刘甲、被告刘乙、周某按份共有的该房屋是双方基于居住目的而购买,该房屋系成套住宅,是一个整体,具有不可分性。双方虽作为按份共有人有权转让自己享有的份额,但不能未经其他按份共有人同意而强行购买他人享有的份额,二被告不同意将自己享有的份额转让,符合法律规定,原告应当尊重二被告的意见。现二被告无其他房屋居住,上述房屋是其唯一可行使居住权的场所,二被告为安度晚年生活,有权居住。二被告与原告间的父母子女特殊关系,从赡养关系上原告亦应支持二被告居住该房屋,且二被告装修房屋并未造成原告损失。综上,原告的诉讼请求从法律上、道义上均不能成立。

判决驳回原告刘甲的诉讼请求。

刘甲不服一审判决,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称

刘乙、周某擅自装修涉案房屋,侵犯其知情权和处分权;刘乙、周某除涉案房屋外,可以到苏州与刘甲共同居住,并非只有一套住房可居住;一审判决认定刘甲强行购买他人份额不当,刘甲只是要求分割共有财产。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支持其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辩称

一审判决正确,应予以维持。

二审裁判结果

该房屋产权证载明涉案房屋的权利人为被上诉人刘乙、周某及上诉人刘甲,但未载明权利人是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故涉案房屋应为各权利人共同共有。虽然刘乙、周某、刘甲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了各自的权利份额,但该约定只能视为权利人内部约定,不具有公示效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可以请求分割。”本案中,刘甲未举示证据证明其请求分割涉案房屋符合法律规定,故刘甲上诉理由不成立,一审判决结果正确,应予维持。

综上,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刘甲仍不服,以有新证据证明原判错误为由,申请再审。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于2015年5月11日裁定进行再审。

再审申请人申请再审称

现有新证据证明涉案房屋系刘甲与被申请人刘乙、周某按份共有,且刘乙、周某的退休金每月共计7000元左右,可以租房居住,也可以到苏州与刘甲共同居住,涉案房屋并非刘乙、周某的唯一住房。刘甲享有90%的份额,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七条之规定,刘甲有权主张折价分割该房屋,也有权处分该房屋。现愿意以4万元作价收购刘乙、周某的份额。

被申请人答辩称

购买该房屋资金来源于变卖我们的其他房屋的价款和刘甲返还我们的6万元。当时房屋购买合同中约定给予刘甲90%的份额,是我们疼爱女儿的表现。我们与刘甲性格不合,生活习惯不一样,双方关系不睦,不愿到苏州与刘甲共同生活。该房屋系我们退休后养老居住房屋,不愿意租房居住。因担心刘甲取得完全产权后处分房屋而致我们无房居住,不同意将我们享有的份额转让与刘甲,并承诺有生之年不转让处分享有的份额,我们去世后其份额归刘甲所有。主张维持原判。

再审裁判结果

维持该院(2014)渝五中法民终字第***号民事判决。

律师总结

本案证据足以证实,讼争房屋是刘乙、周某及刘甲按份共有的房屋且行政部门颁发的的所有权证书上也写明了份额比例。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七条之规定看,刘甲占份额90%,有权决定本案讼争房屋的处分,但本案中刘乙、周某与刘甲系父母子女关系,双方以居住为目的购房,从购房的相关证据看,大部分房款又是由刘乙、周某出资,刘乙、周某购房时将大部分财产份额登记在刘甲名下,超出刘甲出资部分,具有赠与性质,是父母疼爱子女的具体表现。“百善孝为先”一直是中国社会各阶层所尊崇的基本伦理道德。孝敬父母乃“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亲子之爱是人世间最真诚、最深厚、最持久的爱,为人子女,不仅应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满足父母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也应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善待父母,努力让父母安宁、愉快地生活。刘乙、周某与刘甲之间存在较深的误解与隔阂,双方生活习惯差距较大,刘乙、周某多年在本土生活,不愿去苏州与刘甲共同居住生活,刘乙、周某对居住地和居住方式的选择应予尊重,他人不应强求。刘甲虽然承诺财产份额转让后,可由刘乙、周某居住使用该房屋至去世时止,但双方目前缺乏基本的信任,刘乙、周某担心刘甲取得完全产权后变卖房屋而导致其无房居住,具有一定合理性。刘乙、周某承诺有生之年不转让处分享有的份额,去世之后其份额归刘甲所有,刘乙、周某持有的财产份额价值较小,单独转让的可能性不大,刘甲担心父母将其财产份额转让他人,无事实根据,且刘甲承诺该房由其父母继续居住,目前要求其父母转让财产份额并无实际意义,徒增其父母的担忧,不符合精神上慰藉父母的伦理道德要求,并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继续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条明确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综上,刘甲要求其父母转让财产份额的诉求与善良风俗、传统美德的要求不符。

上一篇:【北京房产律师】购房人遭遇一房二卖该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下一篇:【北京房产律师】商品房取得联合验收合格的能否成功抗辩房屋存在质量问题?
浏览: